(快要一年前寫的^^ )

「愛台灣」需要這麼「用力」嗎 ?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說的:「兩個母親爭一個孩子,都說這是他的親生兒子,請所羅門王判決,所羅門王說,那就切開來,一人一半,其中一位婦女放棄了,所羅門王就把孩子判給這位婦女,因為真媽媽捨不得兒子因切開而死。」

  從大選前到現在,彷彿「愛台灣」這三個字、這個價值觀,好像變成政治人物或社會大眾常常掛在嘴邊的詞語,「愛台灣」彷彿變成無可言名之負重。不禁要試問「真正愛台灣的,會讓台灣像那個小孩一樣要被撕開來嗎?」

  台灣政壇本存在的肢體與語言暴力,在電子媒體的追逐聳動煽情而更被放大,政治新聞成了社會新聞,政治人物成了演藝人員。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演出?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不僅看的人糊塗,連當事人也迷失了自己。走到了 2004 的總統大選,這種肥皂劇般的劇情,似乎越來越乖誕荒離、荒腔走板。

  怎麼神聖的民主,在台灣卻是如此不夠成熟?政治人物卻只剩下口水和抹黑 ? 台灣的民主是生病了嗎 ? 這類似是而非的說法充斥,堅持要分辨真假、是非、原則,似乎反成了天方夜譚 !

我們無須悲觀,我們要重建互信

  「民無信而不立」,社會民主和社會的自由與法治,都從信任開始。誠信又是資本主義現代經濟社會的基石,沒有誠信,現代社會無法運作,因為個人倫理是從社會倫理養成的。

  由心理學的觀點,每個人都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透過自己主觀的看法去

  看這個世界,就像帶著一副有色眼鏡看世界,這鏡片往往成為左右我們對外界的詮釋。這詮釋無關邏輯,而是心理因素使然。從解嚴以來,不同人對不同事件,對歷史、對族群,解釋意見也百花爭鳴。各種意見解釋,都與個人生命經驗、知識背景、家庭背景,甚至與未來個人生涯發展及利益關係有關。

  重建互信的重要一步,是要先設法理解與自己不同的看法。並不是不對,而且對方的看法在他自己腦海裡是合理的,或其來有自。

  由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才更有智慧及寬容去看待各種不同意識型態支持者的不論是理性或是非理性語言及動作,試著去相互傾聽,改變自己固定的思維,我們也才能逐步建立互信基礎,縮短各方的偏見。  

民主就在生活裡

  此時,民主似乎變的這麼遙不可及,民主似乎變的如洪水猛獸!我們所引以為傲的民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

  不,它還是存在的,是更無形的融入在你我的生活點滴中 ! 是民主,才是權利侵犯時,可以理直氣壯的討回,不管你是什麼階級、什麼身分;是民主,我們才有這麼多書店,沒有任何禁書,才可以半夜優哉在誠品當快樂書蟲;是民主,我們才可以打開電視,有這麼多豐富的節目,有可以熱情支持的偶像,有可以大吐苦水的 call-in 節目;民主就是享受各種自由而知道那自由不會突然被拿走,因它就是我們與身俱來舊有的權利。像陽光、空氣、水,不必擔心被剝削,或是被索費。它就是那麼自然的融入在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心靈其實很近

  還記的去年年底的亞錦賽嗎 ? 島嶼上的人們,暫時忘卻彼此有多少分歧,突然發現擁抱有多麼溫暖。我們每一顆狂跳的心,也被棒球上的縫線牢牢捆在一起;恍若突然發現,國人彼此的心靈距離竟是如此接近。

  「中華隊加油」的呼聲掛在嘴邊。平時被批判和詛咒的政治符號,在面對國外敵手時,卻成了民眾凝聚同心的焦點;平時被依顏色及政治取向畫分的民眾,現在都集合在同一面旗幟、同一個螢幕底下。

  台灣社會原本超脫於政治之外的一些共同價值、美好記憶,都由於政治的選邊站,而喪失殆盡。但亞錦賽絕對證明台灣人民仍有擺脫政治魔咒的能力,證明人們還沒失去一起垂首嘆息、共同雀躍歡呼的能力。

  「政治」只是生活的一部份,並非全部。我們還有更多美好的夢想要追求。政治人物請別再折磨我們可愛的人民,請好好拿出你的擔當,請以更謙虛、更穩重的態度面對新局,別讓台灣又受傷了。

  德瑞莎修女曾說過:「一個微笑,將牽引出另一個微笑。一份愛心,將牽引出更多的愛心。」我們可以由自己先做起,推己及人,去蔓延、推展正面且積極的社會價值。相互傾聽、相互體諒、一磚一瓦的砌出信任的基石。才能有和諧的未來。

  「愛台灣」不須這麼用力,畢竟,「愛」字的中間不是力,而是「心」。這份愛的作業不是在應付誰,是須每一個人用心檢視,把太用力、太緊張的部分,放鬆再放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松濤之子 的頭像
    松濤之子

    隨‧意‧寫‧寫‧

    松濤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